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谜坛杂俎 >> 谜海情缘
谜海情缘
来源:本站 作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 金小米  时间: 2019/3/20 19:02:20

三声鼓响,开场猜射。时至今日,在中国灯谜之乡广东澄海,猜射灯谜仍保留着宋代临安“司鼓引猜”的遗风余韵。谜台上挂着的小小谜笺包罗万象,书写着中华文化的古韵新潮,跨越时空,代代传承;这小小的谜笺也曾随潮汕先民,漂洋过海,乘着红头船游走于海上丝路,载着乡情乡谊,落地生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谜乡澄海,走进这小灯谜的大世界。

一、金鼓传承

113日晚,广东澄海剑梅灯谜培训中心人头攒动,来自江浙闽粤皖等省市的灯谜社团行家以及潮汕各地闻讯而来的谜友汇聚一堂,摩拳擦掌,等着三声鼓响,引弓射虎。

“有请张哲源先生为本次活动敲响开场鼓!”

“咚!咚!咚!”

    台上满头银发的张哲源手持金鼓槌,豪气万丈地敲响了开场鼓。鼓声与掌声瞬间点燃了“海风谜韵”猜灯夺锦传统谜会的现场。这场谜会是2017中国谜乡澄海文明之春灯谜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

在众多中华谜坛高手的见证下,澄海灯谜自民国时期以来第四代传承集体代表人物张哲源,将象征着谜会指挥棒的金鼓槌,传给了身旁肤色黝黑的年轻人陈挺。这一晚,在这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澄海灯谜,完成了两代灯谜人之间的文化传承仪式。

提起张哲源,谜坛的后辈们都会亲切地叫他源伯。源伯平易近人、爽朗健谈,虽然年逾古稀,但当谈及他与灯谜之间的关系时,他却笑得如同热恋中的年轻人:“这太难说了,要说是情人关系嘛?哈哈哈……反正,猜谜这个嗜好,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这个张字,就是一把长弓,这支箭会一直射下去。”

十几岁的时候,张哲源就开始坐在谜台下看人猜谜射虎,那个时候的他不知道是否想过,手中的这把射虎长弓一握竟是50年。从自发组织“澄江探虎斋”谜社到出任澄海灯谜协会创会会长、成为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从学习猜制灯谜、编印灯谜刊物到搜集灯谜史料、研究灯谜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众人纷纷下海经商的时候,张哲源反其道而行,弃商海、下文海,正式入职澄海文化馆;他下基层,蹲农村,开讲座,办谜会,走遍整个澄海,努力组建村镇灯谜组织,开展灯谜活动;他见证了澄海成为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见证了澄海灯谜登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带着澄海灯谜走遍全潮汕九市县,北上京城、南下澳门、赴闽入川、跨港登台、进泰莅新,为中华灯谜文化的交流、传播,走过了万水千山。

张哲源:“除了自己对灯谜艺术的爱好之外,还是有一种责任感。灯谜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丢失了。澄海灯谜不能局限在澄海这个小地方,你面向有潮人的地方,要面向全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这样,我们的中华文化才能够传承出去。”

如今,张哲源将手中的金鼓槌交给了他的后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红头船谜社社长陈挺。作为澄海灯谜新一代传承人,陈挺坦言,接过了金鼓槌就是接过了一份责任:“意味着责任,就是传承的责任。源伯在地方乃至全国的灯谜界都极具影响力,源伯是他们这一代澄海谜人的总舵主,他一直在带头组织,把澄海灯谜做到非常高的高度。源伯(把金鼓槌)传给了我,我想,以后要把灯谜做得更好。源伯已经到达这么一个高度了,要做到更好有很大的压力,但责任和压力是共存的,作为新一代,一定要把中国谜乡这块招牌继续擦亮,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做的事。”

接过金鼓槌的陈挺作为“海风谜韵”猜灯夺锦传统谜会的主持人,开始司鼓引猜。

“先念一下谜号,然后主持人会(敲鼓)‘咚’,告诉你说我们听到了,再念一下谜面,然后会有一下鼓声‘咚’,也是告诉你我知道了,再念一下谜目,再有一声(敲鼓)‘咚’。这个时候你再报你猜的谜底,如果有一部分对,但没有全对是敲边鼓‘咚咚咚咚咚咚’,告诉你有一部分对了,但没全中,如果你全中的话,会敲两声鼓‘咚咚’,告诉你说‘中!中!’之后,你要解释这条谜的猜射方法、扣合方法,里面有没有典故之类的,要把它解释完好,这时候会敲三下‘咚!咚!咚!’告诉你说‘通!通!通!’然后再发奖品,这样一个流程。好,我们现在开始,欢迎大家举手踊跃来参加!”

中华灯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有特色的开猜形式已经消失。但在潮汕地区,灯谜猜射至今仍保留着宋代临安“司鼓引猜,曲乐助兴”的遗风余韵,这在全国是独一份。这种鼓点指挥、现场解释的独特猜射形式,令谜会现场气氛热烈又不失秩序,也令无数孩童得以在谜台下窥探灯谜的奥秘。

“妈妈,妈妈,你跑哪了?妈妈,妈妈……”

这个着急找妈妈的小姑娘叫许子凌,今年11岁,她刚刚在这高手云集的谜会上猜中了一则谜,正拿着猜中的谜笺和获得的奖品挤出人群,想跟妈妈分享这份喜悦。把谜笺和奖品交给妈妈之后,子凌又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打算继续猜射。

“让一下,让一下……”

此时,谜台上又有鼓声响起。

“长安文虎社。”

“咚!”

“最佳景点已揭晓。”

“咚!”

“五字比赛用语。”

“咚!”

“第一名胜出。”

“咚咚!解释一下!”

“最佳就是第一,景点就是名胜,已揭晓就是出现了。”

“咚咚咚!”

“这个是不是锦旗的啊?”

“我们今天晚上第一面锦旗已经猜出来!”

谜台下的众人指着台上书着“赛谜夺锦”的锦旗议论纷纷。

“赛谜夺锦”源自潮汕谜坛“猜谜母”的旧俗。旧时乡间每逢开猜盛会,谜台上必须高悬一面写着“状元及第”金字的红缎黄边锦旗,旗上附一密封的红帖,内装难度较大的谜作,俗称为“谜母”,倘若台上挂出的谜笺中与封帖内的谜条相同且被人猜中,则锣鼓弦乐之声并起,鞭炮齐鸣,称为“中状元标”。猜谜结束之后,即备金花红绸及丰厚谜赏充当礼品,高擎状元标旗,鼓乐前导,送至猜中者府中。按旧例,猜中者将成为新台主,必须在下次的谜会时上台主鼓,负责全部的谜事活动,这在旧时乡间可算是极大的荣誉了。后来,这一旧俗日渐少见,而在澄海谜人们的精心筹备下,“赛谜夺锦”又一次出现在谜会现场。

    猜中当天第一面锦旗的,是13岁的王以炫。高挑的王以炫有着一种少女特有的不露声色的腼腆,即便猜中了第一面锦旗,登台领奖的时候也只是微微一笑,反而是王爸爸看起来要比女儿高兴得多:“她自己喜欢的,她都参加过晋江国际谜赛,得过个人奖的。她到现在也就学了1年,孩子自己喜欢的,学起来就快了。”

澄海灯谜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很多人都是跟着长辈围着谜台猜灯谜长大的。围在“海风谜韵”谜台下猜射灯谜的很多孩子,都以选手的身份出现在第二天澄海校园灯谜艺术节的比赛现场。

    二、谜坛小将

   澄海灯谜传承基地一直致力于灯谜艺术的传承工作。基地从2015年开始推进“非遗灯谜进校园”活动,为澄海灯谜的传承和发展培育后备力量。灯谜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无疑让孩子们更容易感受到猜谜之乐。作为澄海灯谜当代传承集体的代表性传承人,澄海灯谜传承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哲源为此颇费苦心:“澄海灯谜传承基地是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经广东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的。非遗传承基地建立之后,我们立刻组织了一个澄海灯谜传承基地学术委员会,聘请16位谜人来担任我们的学术委员。这16位谜人作为教师,被分派到各个学校,配合学校做灯谜培训工作。我们还办了教师培训班。澄海百来所学校靠这16位谜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培训学校的老师来做灯谜的教授工作,这样才能全面开花。灯谜进校园我们是有一套计划的,第一年是启动,第二年是开展比赛,今年是要进一步提高了。”

作为“非遗灯谜进校园”的一部分,一年一度的校园灯谜艺术节,成了澄海谜坛小将们的竞技场。比赛现场的电控竞猜虽不是传统的击鼓猜射,但气氛的紧张激烈丝毫不减。

“恭喜各队,这一队有什么问题?”

“蝴蝶申请列中。”

“请评委作出裁决。”

在中学组决赛必答题环节中,第三道谜官方答案是蜜蜂,而场上大多数队伍猜出了蝴蝶。澄海集贤中学初三级学生张家焕举手申请蝴蝶列中,经评委裁决,蝴蝶列中。比赛结束之后,张家焕道出了申请列中的原因:“因为觉得,比赛就求一个公平,就算这条谜不是我猜中的,我也会替别人申请列中。”

最终,经过一番紧张的角逐,澄海莲下中心小学和澄海集贤中学分获小学组和中学组团体电控竞赛的一等奖。澄海谜坛小将们的风采让前来观战的各地谜人惊叹不已。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曾经连续多年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策划和评委的郑育斌先生,受邀担任此次澄海校园灯谜文化节大赛的评委,看到澄海谜坛后继有人,郑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我们灯谜组织的组织者来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喜欢灯谜,来研究灯谜,来共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更希望我们后继有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传承,来建立我们的后备力量,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来自中国另一个灯谜之乡——福建漳州的白衣天使李晋琼,曾在“中国灯谜大会”一展巾帼谜人风姿,澄海谜坛小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真的是学谜的孩子不学坏。我很感慨,为什么潮汕谜人能够强手辈出,从70后到00后,各个梯队都有高手,我非常佩服潮汕谜人。”

苏州市华侨灯谜会是苏州市侨联下属的一个侨界灯谜联谊组织,会长宋国荣在2016年带领苏州学生灯谜团队参加了央视“中国谜语大会”,取得了第三名的佳绩。在宋国荣看来,澄海“非遗灯谜进校园”活动很值得苏州谜界借鉴:“大家都在做传承的事,在教学这一块,澄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传统文化进校园做得非常好。澄海灯谜的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比如说张哲源老师、后辈的陈挺会长,都是技艺超群,热衷于灯谜的传承、教育。”

“非遗灯谜进校园”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得益于澄海浓郁的灯谜氛围。夺得这次校园灯谜节电控竞赛小学组一等奖的莲下中心小学,每逢节日都会举办校园灯谜竞猜活动,带队参加比赛的杜冬霞老师说:“学校在有节日的时候,比如六一儿童节啊,元旦啊,都会在学校里开展学校的灯谜竞猜,由学校的老师来主擂,孩子们来竞猜。孩子们都非常踊跃,特别喜欢。大多数孩子都很喜欢猜谜,可能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对于自小在谜台下长大的集贤中学带队老师陈剑群而言,在学校里积极地推广灯谜,更多是源自对家乡灯谜文化的认同:“澄海是灯谜之乡,我从小就喜爱灯谜,在长辈的影响下,参与乡里在各种节日里组织的灯谜活动,在谜台下看大人们猜谜,耳濡目染。等我走上教师岗位之后,更是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发展。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澄海人对家乡的一种认同,也是我应该为澄海贡献的一份小小的力量。”

刚刚结束激烈的比赛,老师和学生们又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备好谜作,承办谜会,由学生主持,参加春节文化广场活动,供现场灯谜爱好者猜射。

大年初一头一天,在澄海“文明之春”大众文化广场活动现场,灯谜竞猜活动区的鼓声此起彼伏,场面热闹非凡。这里展出了由澄海文化馆、澄海谜协、澄海各镇(街道)中小学制作的16台灯谜谜作供众人猜射,这其中,有14台谜由14所学校的学生主持承办,这在澄海尚属首次。

谜台上挂着的是一张张谜笺,鼓声阵阵;谜台下围着的是灯谜爱好者,争相竞猜;男女老少,乐在其中。谜台上司鼓引猜的是学生,谜台下引弓射虎的也有学生:“大家都非常高兴,春节就是喜气洋洋的,跟大家一起来猜谜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也能增长知识,真好!过年就该是这样的,这样才快乐!大家一起来猜谜,非常有趣,很开心!”

一位老先生看到此情此景,万分感慨:“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来过这个春节,大家都非常满意,活动越办越好!现场有16场会,老少都来猜谜,现在后起之秀太多了,太好了!”

前来猜谜的大叔也赞不绝口:“今天的活动非常好,非常热闹的节日气氛,特别是这次澄海举办文明之春谜赛,使得很多中小学生的新人能脱颖而出,澄海灯谜后继有人!”

台上台下,制谜猜谜,谜坛小将展露锋芒。张哲源和陈挺都这对这些孩子寄予厚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海灯谜的两代传承集体代表人,他们深知,非遗的传承靠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代人、两代人,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灯谜人一点一滴去努力。

张哲源:“打造一支灯谜强队,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陈挺)他们这代人这支灯谜强队已经拿到全国的冠军了,这个目标实现了。打造一支青少年的灯谜强队,这个工作还在做,接下来的,就得靠下一代人来传承了。情况总在变化,总得适应新形势。”

陈挺:“源伯说的这支强队,如果没有后来的强队接上,也是不行的,不能出现断层,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今年大年初一,由学校的学生来主擂,这也是新的形式。孩子们不仅猜谜,还要制谜,还要主擂、主持一场谜会,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对灯谜的兴趣。我们发现,在灯谜进校园活动中,重要的不是教孩子们怎么猜,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最大的目的不是教会他们猜谜,而是调动他们扩大阅读、增进知识,这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灯谜自然而然得到了传承。”

三、谜海艺舟

中华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古代,就已经有家庭主妇将歌谣式的童谜作为游戏教给幼儿;在成人中,则作为一种斗巧炫智的文字游戏供人玩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廋词”和“隐语”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逐渐分化成两支,一类是着重描写特征的事物谜;另一类则是以文字形义为主制成的文义谜。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之名由此而来。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出许多谜师。直至晚清民初,灯谜理论基础初步奠定,并逐渐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溶入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2008年,澄海灯谜被国家文化部列入民间文学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为中华灯谜登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张哲源看来,澄海灯谜是中华灯谜艺术的传承体,而非独立体,只不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灯谜,在澄海、在潮汕地区得到了更好的保存和继承:“其实,澄海灯谜也就是潮汕灯谜的组成部分,潮汕灯谜是中华谜学的组成部分,这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说潮汕就是潮汕,澄海就是澄海,这是很多人误解的地方。但是在中华灯谜传统艺术这一项中,澄海灯谜有澄海的特色,这只是澄海的特色,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特色,就像画有画派之分,但都是中国画。”

相比起其他地方的灯谜,澄海灯谜、潮汕灯谜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了宋代临安“击鼓司猜”的独特猜射形式:谜会现场由鼓点指挥、猜射灯谜需带解释。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育斌先生说,“海风谜韵”猜灯夺锦传统谜会就是以这种猜射形式来进行的:“击鼓悬(司)猜是比较有澄海特色的,在全国也比较少见的。澄海猜灯谜跟其他地方有区别,除了潮汕地区,其他地方全国都没有。击鼓悬(司)猜据考据最早从宋朝临安传到澄海来的。由于他的形式比较好,所以一直留存下来。”

澄海灯谜能够成功登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哲源功不可没。

“澄海为何能够登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其实,当时在申报的时候,我搜集到了康熙版的《澄海县志》,在这一版《澄海县志》中,就有记载灯谜了。由此可知,早在康熙年间,澄海就已经有灯谜了,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这是第一个根据。第二个根据是,我保留了当年老谜人手抄的著作,而且保留了余锡渠县长1950年开谜会时的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可以证明,六十多年前,澄海灯谜的谜台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还有一个,澄海灯谜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整理,总结出澄海灯谜的艺术特色。澄海灯谜的艺术特色是谜面非常典雅,题材非常广泛,在谜面的表现上非常文雅,诗化,谜底的扣合非常紧凑,艺术性也比较高。非遗讲究传承谱系。传承谱系必须是一代一代的师徒传承。根据(现有的)民国时代到现在(的资料)来梳理,陈挺应该是第五代。另外,经过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十三个街道、镇,每一个都有灯谜组织。这些都是我当时下乡走遍整个澄海,一个个发动起来的。”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育斌先生,在中学时代就亲身体验过澄海灯谜活动的盛况:“我出生于诏安,中学时代经常跟我父亲来澄海猜谜,来参加活动。我记得当时(澄海)15个乡镇都有灯谜组织,在一条街上,摆了15个谜台,而且每一台谜前的人都非常多,大家都很会猜谜。当时我就感到很奇怪,这样的现象很少,很佩服。灯谜活动办得很好,办得有声有色。”

令郑育斌先生至今都难忘的这个猜谜场景,是澄海“迎春灯谜一条街”活动。每年的春节到元宵期间,澄海各地开猜灯谜总计能达100多场次,一些乡村连续三天三夜开猜,热闹非凡。

传统谜会办得有声有色的澄海谜人,从不拒绝新尝试。199910月,澄海邀请众多海内外谜人前来参加“澄海金秋灯谜联欢节”。在海内外灯谜联谊大会猜中,除了以潮汕独特的“击鼓报猜”传统形式现场开猜之外,更是率先实现了谜场与互联网同步猜射,这对网络灯谜刚刚兴起的国内谜界来说,尚属首次。张哲源回忆说:“当年在大众埕猜谜,就放了几台电脑在那,让大家猜。当晚,有远在美国的谜友来猜澄海大众埕的灯谜。这件事是广东改革开放一百件大事之一,这是我们最先做的。”

十年之后的2009年,随着网络灯谜的快速发展,以网络谜手为主体的澄海红头船谜社成立了。红头船谜社社长陈挺笑称,源伯是红头船谜社的“幕后推手”。“源伯虽然说上了年纪,但是他的谜作也好、理念也好,都是从不落后的。他的谜作非常多是用新生事物来入谜的,非常与时俱进。他办的活动,他的理念,都是有新意,有新点子,会创新,他是非常年轻化的。这几年,网络化灯谜的发展很快。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源伯的号召和组织下,决定办红头船谜社。主要阵地还是在澄海,但是结合现实和网络,在现实和网络中同时来开展这个活动。”

关于网络灯谜和传统灯谜如何定位的问题,灯谜界中时有争论,但这个问题在张哲源看来,并非不可调和:“我一直觉得,传统灯谜是(着重于)我们中华谜艺的保护和传承,网络灯谜是通过网络传播展示谜艺活力,这两者并不矛盾,这两者只有互相结合,才能够把我们的灯谜事业做好。”

除了谜社众多,谜会频繁,网络灯谜做得风生水起之外,澄海的谜刊林立也令各地谜友叹为观止。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育斌说:“自新中国成立后,据不完全统计,(澄海)由个人或团体、组织编印的书刊谜刊就有将近500种,这在全国都不多见,甚至有些几个省加起来的总和都没有这么多。(澄海)注重灯谜的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点很难得。”

巾帼谜人李晋琼的入门谜书,是初中时读到的一本《谜语大全》,虽然这本书仅仅只有谜面和谜底,没有详细的猜射讲解,但却为她开启的灯谜世界的大门:“当时很多也都是一知半解,但就是凭着这一知半解却让我爱上了灯谜,所以直到现在,我看到灯谜的刊物都很喜欢。我觉得灯谜刊物确实对灯谜的普及是很有益处的。在潮汕这一带这方面是做得特别好的。我手上有很多(澄海的)灯谜入门(书籍),里面有很详细的如何猜灯谜的解释。灯谜有很多的谜格、谜法。怎么猜?会意、别解、反扣都有,讲解得很详细,跟我当时那种小米加步枪完全不能比。为什么潮汕谜人能够强手辈出,这和他们灯谜文化刊物的普及是离不开的。”

在张哲源看来,谜社也罢,谜会也罢,谜刊也罢,澄海灯谜要继续发展,必须扎根澄海,扎根潮汕大地,才能从这片土地上汲取前行的养分:“就澄海灯谜来说,我曾经跟他们年轻人讲我们灯谜艺术发展的创作理念,我定了三个字。一个是潮。我们要保留潮汕灯谜的艺术性传统。潮是乡土文化。第二个是侨。因为我们的华侨太多了。要传播到海外,必须重视侨。侨是海洋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海洋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结合。华侨出去之后带来海洋文化的反哺,这些要结合起来。灯谜也一样,要有海洋味。第三个是特。汕头是特区,特区人开放开拓的性格,融入到灯谜中,是形式的创新、谜目的创新、谜底的创新、谜种的创新,都要有一个特字,特区精神,要有特区人的风格。”

四、海丝谜韵

潮汕地区自南宋末年开始向海外移民,到了清中期,澄海樟林成为出海的重要港口。许多潮人从樟林古港出发,乘着红头船,沿着海上丝路过洋谋生,逐渐形成了海外潮人社会。海外潮人不忘潮汕传统文化,潮汕方言、传统节日、民间游艺、婚丧喜庆等民俗,也随着红头船漂洋过海,和潮人一起在侨居国落地生根,沿袭至今。

潮汕灯谜也不例外。潮汕灯谜在海外,大多是流传于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国的潮人侨居地。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郑育斌说:“应该可以这么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灯谜就是利用中国汉字的音、形、义还有汉字的结构来演变出来的。所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谜。以前澄海的一些人移居到东南亚,最多的应该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他们移民到那边,就把灯谜带到那边去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聚一聚,玩玩文字游戏,就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带过去。因为澄海人比较多,所以他们灯谜的创作风格也跟澄海本地很相似,比如他们喜欢用用典的手法来创作灯谜,运用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使用起来有故事情节,很有趣,这是一点。也喜欢用会意的手法。灯谜的猜制手法有很多,有会意、有离合,澄海大多数还是喜欢会意的手法。而且他们追求混成与典雅,这是海外澄海籍谜人的特色。”

在狮城新加坡,自1987年起,每年的农历新年期间都会举办“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这是新加坡本地人和游客庆祝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传统节庆活动。在每年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中,灯谜展猜都占有一席之地。多年前的一个除夕夜,吃完团年饭的陈秀云来到新加坡河畔参加这欢腾热闹的节庆活动。游玩中,现场某个角落响起一阵鼓声:“就是被击鼓声吸引过去了。本来我以为在那里有潮剧演出,因为潮剧才有鼓声,结果我跑过去一看,咦?怎么没有人演出?反而是一位老先生在那里击鼓?然后棚子里挂了很多字条。我就站在那里看。咦?我还以为灯谜是中国才有的,怎么新加坡也有啊?我很好奇,就站在那里观赏了很久。然后我看到别人排队领奖我也心动了,我也就排队上去猜其中的一题。可是我没猜中。那个主持的老先生就跟我说,你的思路是对的,你也答中两个字,你还没有答中整个题目,但是我给你一个安慰奖。然后就真的给了我一份小奖品,我当晚就在那边站到谜会结束,然后,第二晚、第三晚我就继续去,从此,就没有断过了。”

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新加坡谜人都会举办灯谜展猜活动,现场的猜射方式与潮汕地区的“击鼓猜射”完全一致。当年被现场鼓声引入灯谜世界的陈秀云,后来成了新加坡灯谜协会的会长,去年刚刚卸任。新加坡灯谜协会成立于2004年,协会成立时的四位顾问中,就有两位来自潮汕地区:“郑泽生老师是我们的顾问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他非常喜爱灯谜,他也时常回乡,在他的家乡,灯谜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每个月、每个周末都有。他曾经在90年代回去中国参加谜会。我记得他告诉我们,当时中国的灯谜老师们都跟他说,要把灯谜推广发扬,带我们这些后辈去中国交流。我跟灯谜协会的前辈和顾问老师们去过潮州、澄海、揭阳,感受灯谜的氛围。在大型谜会上,老师是真的站在大鼓前面,每猜一题就敲鼓,答中也敲鼓,之后还要解释,解释正确就三通鼓“咚咚咚”。哇,那个声音真的非常激动人心。因为我本身也是潮州人,去到潮汕那些城市我非常激动,很有亲切感。”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各族之间主要靠英语来交流。自觉华文功底薄弱的陈秀云为了能够更好地猜制灯谜,在1999年报读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并以一篇梳理新加坡20年灯谜历史、特点的论文《新加坡灯谜的地方色彩(19822002)》顺利毕业。这篇论文在去年获得《海丝灯谜传承之路》的海外论文特别奖。从陈秀云的梳理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华灯谜融入新加坡文化之后的新变化:“我们有一个元素就是英文谜的元素。所谓英文谜不是说英文面、英文底,我们是用灯谜的形式,谜面是英文,谜底是华文,或者是谜面是中文,谜底是英文,这样才算是灯谜的一部分。在新加坡,你挂一个英文谜出来,很多人抢着排队要猜,因为新加坡人基本上是双语的。我早年做过一则谜。‘说英语要你管’,猜一个网络媒体,答案是YouTube。为什么猜YouTube呢?来看看谜面,说英语,这三个字就提示你说,谜底估计是要用英语说的。要你管,这三个字,‘要’字可以忽略,你就是you,管本来是动词,但我用了灯谜上的别解手法,把它翻译成管道管子的管,就是tube,所以谜底就是YouTube。这道谜很多人都很喜欢,因为,年轻人对YouTube非常熟悉,但他们可能不会猜,因为还不大习惯,但他们听到谜底都很开心,因为是他们熟悉的谜底。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条谜更好玩。‘不要再说英语’,猜台湾艺人。台湾艺人nono。他的艺名就是n-o-n-o。谜面‘不要再说英语’,说英语就是提示谜底是英文,‘不要再’,不要在英文里面是no,再是两次,所以是nono。这样的谜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所以我们必须动脑筋想这些比较能够吸引他们的内容,谜材谜底必须是他们熟悉他们喜爱的。”

在泰国,有一个灯谜之县泰针辰,那里的谜坛主持人几乎都是澄海莲阳乡的华侨谜家。据现有可查阅的文字记载,泰国在1913年就有潮谜开猜盛会。

1993年,张哲源和潮安谜家郑百川先生作为中国灯谜界的代表,首次出访泰国。20多年之后的今天,回忆起当年与泰国谜人的交流,最令张哲源难忘的是那一份浓浓的乡情:“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是无法割断的。你去看他们制的谜,很多都是非常传统的,里面包含了很浓的乡情。他们认同从家乡带过去的东西,灯谜文化也好,美食文化也好,你去到一看,都是一样的。我们去到那边,他们请我们吃鱼头芋,说是有一家非常著名的餐厅主营鱼头芋。一个转炉,鱼头和芋头,但他们就认为这是最好的、最贵的。我觉得也就跟家里一样啊,但后来仔细一想,原来,这就是乡情。他们吃鱼头芋,就想到了家乡,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这饱含着乡情。而灯谜也是一样的。”

在海外华人华侨心中,灯谜成了维系乡情的纽带。正因如此,苏州市侨联在201611月组建了全国侨界首个灯谜联谊组织——苏州华侨灯谜会,致力于服务苏州侨界喜爱灯谜的归侨、侨胞、侨眷。苏州华侨灯谜会会长宋国荣说:“成立了这个华侨灯谜会,归侨侨眷他们觉得是相当好的,感到温暖。因为有些归侨回来后定居苏州,如果光是跳广场舞(那还是不够的),华侨灯谜会能丰富他们的活动。”

五、两岸谜情

如果说,海丝沿线国家的灯谜谱写的是乡情乡谊,那么,海峡对岸的台湾灯谜则记载了跨越时空的传承。

康维人,谜号孤鹤,1951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至今,他仍记得年幼时父亲教他猜灯谜的美好场景:“我的故乡是南澳。我父亲他从南澳过来。从小他就教我猜灯谜,他会给我买谜书看,我就是他教出来的。我从小调皮,非常调皮,我跑出去玩,家里都不放心。但我只要说去猜谜,父亲是绝对支持,他就会让我去猜谜。他懂谜,自己也会猜,他偶尔会到我们家附近的谜台底下看,看到我在那里,有时候会叫我妹妹把我找出去,跟我讲说哪一题怎样猜。哈哈哈,很甜蜜。”

康维人的故乡南澳,与澄海隔海相望。澄海谜人早在1957年就与台湾灯谜界建立了联系。1999年,张哲源带着澄海灯谜飞越台湾海峡,开始了与台湾谜界的交流之旅:“我去台湾交流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大姐,年龄比我还大,是莲下建阳人。这位大姐也是懂灯谜的,至今跟我仍保持着联系。我们去台湾开谜会的时候,好多不认识的澄海籍台湾同胞都来谜场找我们,说,他们就是澄海人。我们今天来高雄,他们很高兴。”

这种天然的亲切感,多次回乡的康维人也深有体会:“至少是很亲切的东西,这是必然的。比如说我回去了,我看到了我的亲人,看到我的同乡,彼此之间有很好的情谊,这一定是会有的,感情是会越来越好的。”

巡抚谜家唐景崧是台湾谜界公认的台湾灯谜播种人。在他赴台任职期间,闲来无事便玩灯谜猜射,此后,灯谜开始在全台盛行。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学日语、用日文,同时禁止台湾人使用中文。在禁文字而不禁诗词的情况下,灯谜以一种诗文结合的独特形式,承担起中华文化传承的任务。康维人说:“日据时代,日本禁止我们使用中文,但日本人有一点很尊重台湾、很尊重中国的,就是他们喜欢诗。所以,当时台湾成立了很多诗社。在诗社要吟诗,要写诗,就要用中文。而因为喜欢,诗是不被禁止的,所以参与诗社的人利用吟诗的机会顺便提倡灯谜,让灯谜走向民间。(这个时期)台湾的灯谜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传播汉文化,在当时叫做汉学。所以在日据时代还有很多私塾在教汉学。诗社里面的诗人,他们每逢节日,或者结合庙宇活动,会公开办灯谜活动,以这样的形式来延续汉文化。”

此后,谜会由诗社诗人组稿的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康维人开始接触灯谜时,仍是如此:“我从小受的训练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是诗人在组稿。当时我很乐意去猜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可以看到好的句子,你可以看到好的书法,可以跟这些很有文化水平的人交往。他们几乎每一个人写出来的谜条都很好,字都很漂亮,我都很喜欢。到后来我自己去组稿,就遇到这么一件事。有人告诉我,他去猜谜,就只是为了拿那张谜条,很好玩啊!听了之后我心中当然很高兴啊!有人欣赏嘛!它(灯谜)有这么大的魔力!”

康维人说,如今社会越来越进步,娱乐越来越多,步调越来越快,年轻人不如过去一般喜欢传统文化,而更偏爱流行,很多灯谜老传统也随之慢慢消失:“早期台湾也是这样,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是要击三通鼓的。你要念谜号,念谜面,然后再猜,你念一个就“通”一声,就这样子,最后猜中了再一直敲。我们早期也是这样,现在也没有了。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偏爱流行的东西,我们过去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的,这个是免不了的。如果你(推广灯谜)不跟着(年轻人的步调)走,他们没办法跟上。但另一方面我在想,我们在跟着他们走的同时,是不是偶尔适当地把他们往上拉一下,让他们进入到真正的灯谜的世界里边去,看到那些真正优美的、精彩的(东西)。如果你能真正把我们很丰富的历史、美好的东西让他看到,可能会引起他的向往,可能会变成他追求的一个梦。我现在还活在这个梦中。”

台湾谜界至今仍在使用一些大陆谜界不再使用的谜格。台湾谜人制谜多以会意谜为主,谜人大多熟读古文诗词,多数是诗中高手,他们在制谜时讲究平仄声韵,谜面简短、古典。在康维人看来,台湾灯谜与大陆灯谜虽会因字体繁简的不同而会在猜制过程中产生差异,但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灯谜,却是同根同源:“因为传统中文的结构比较繁复,而简体中文则比较简单,这样一来,字的结构就不一样了。我们猜谜有时候使用拆字的方法把字拆开,比较繁复的跟比较简单的就产生了很多差异。我们灯谜毕竟是华文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来源几乎都一样。台湾中华诗苑早期曾经出版了清朝张起南的著作《橐园春灯话》,那本书对整个灯谜思想的影响很大,我相信在大陆也是一样的。台湾还有一本《灯虎类辩》,前几年在潮汕地区也重版过,由此可见,它整个流传,我们的吸收、传承,和历史连接的地方都是一样,同根同源。当然,繁简可以并存嘛。我们为了推行方便,我们可以从简,但为了要研究,还是多多少少要回到繁里来。我们在印制古代谜书的时候,基本上还是要保持古代的样子,这样我们可以去回味我们的根。不管怎么样,你走到哪里去,你都不能够否认我们文化的根在哪,对不对?谁都不能否认的。即便是今天的日本、韩国,他们也都不能否认,他们书法的根,就是在中国,对不对?这都是很明白的。所以这个根我们绝对是不会放掉的,也绝对不会忘掉。”

一笔一墨一笺一砚,小小的谜笺载着古老汉字书写的智慧游戏,跨过海峡,渡过重洋,时空的距离令它生出了不同的模样,而一直不变的,是其植于中华文化的根。

这张小小的谜笺,让海峡两岸、海丝沿线的谜人,跨越时空,在本期节目中聚首。在这个元宵佳节,谜人们以他们最擅长的方式给大家送来了新年的祝福:

陈挺:

各位海外的侨胞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新年好!我是澄海灯谜第五代传承人,陈挺。在此我以一则灯谜向大家拜年!谜面是:初制佳酿属精品,猜三字祝语,新春好!初制,即新,佳酿,从唐代起,有将酒称为“春”的说法,“佳酿”扣“春”,精品,即好。在此,借这则谜,祝海外的侨胞们、乡亲们,新年快乐!万事胜意!新春好!

陈秀云:

大家好,我是新加坡的陈秀云,在这里我做了一个谜题。谜面是:狮城四季传佳音,猜礼貌用语一。谜底是:新年好!何解呢?新加坡又名狮城,扣新。四季指四个季节,合为一年,扣年。佳音即好的音讯,扣好。所以,谜底是新年好!在此,我用这条谜的谜底“新年好”这句祝语,祝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听众,祝你们新年好!

康维人:

当然这些都是以繁体来设想的。“同意增资顿悟捷报”,猜四字新年吉祥语,就是“恭贺新禧”。怎么猜呢?同意就是共心,就是“恭”字。增资就是加钱,就是“加贝”,就是贺字。顿悟,就是立刻可以了解,就是“立析”合起来就是个“新”字。捷报表示喜讯,来报喜的,就是“示喜”,恭贺新禧!

张哲源:

亲爱的海内外的乡亲朋友,大家新春好!我是澄海灯谜传承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张哲源。在这里向大家问好!我制了一条谜向大家拜年,谜面是:新正如意,猜三字词牌,谜底是:迎春乐!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胜意!

——刊于《中华谜艺》第50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灯谜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友情链接:长安文虎社 | 上海灯谜网 | 南通群艺网 | 浦东灯谜网 | 辽宁灯谜网 | 红头船谜社 | 石狮灯谜网 | 保定灯谜网 | 谜材网 | 苏州灯谜网 | 南京灯谜网 | 风云谜社 | 游子呤谜社


技术版权:大师网 声明:本网所发信息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或断开链接。联系人电子邮箱:296412087@qq.com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